与时代同步与文化共舞——记第十三届长江韬奋奖获得者俞亮鑫
与时代同步与文化共舞
——记第十三届长江韬奋奖获得者俞亮鑫
摘自:《军事记者》,作者:于都
2014年11月7日,俞亮鑫从北京捧回第13届长江韬奋奖证书,回到报社的他很快又奔波在采访一线。打开《新民晚报》,每天都能看到两篇署名俞亮鑫的报道。对俞亮鑫的这种工作状态,同事们戏言,说他出差采访时给老婆写信,抬头是“本报讯”,落款是“记者俞亮鑫”。
20多年前,俞亮鑫放弃了转岗当编辑的机会,坚守在《新民晚报》记者岗位上,不离不弃地实现自己的新闻理想。此后,由于俞亮鑫新闻作品频频获奖,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新民晚报》前后两任总编辑束纫秋和丁法章找他谈心,希望他多写好稿当名记者,不要离开一线去做官。他答应了,并对此承诺坚守至今。
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让从业35年的俞亮鑫,始终保持着对新闻工作的热情与激情?
“宁做一流记者,不做三流作家”
俞亮鑫是学戏剧文学的,没有系统学过新闻专业知识。再加之他的性格比较内向,不像有些记者那样能够与人“自来熟”。所以,大学毕业后当记者,他连想都没想过。1980年,俞亮鑫走进副刊的《新民晚报》,暗下决心:“宁做一流记者,不做三流作家。”他放弃了文学梦,边学边干,全身投入、心无旁骛地追求这个目标。他说:“只有用一流的标准要求自己,才不至于让自己很差。唯有不断努力,才能力争上游。”
俞亮鑫认为,在上海这样一个国际文化大都市,作为一名文化记者,就要站得高、望得远、想得深、写得好,要让笔下的文章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助推社会进步发展,这是新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俞亮鑫谦虚地说:“我一直在追求,我一直在尽力而为。”
面对众多奖项乃至新闻界的最高荣誉长江韬奋奖,俞亮鑫感慨:“能获得这些荣誉,是我刚从事新闻工作时连想都不敢想的。这些荣誉给了我肯定、鼓舞和自信,推动我在记者生涯的30余年中不断前行。”
记者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在回答这个问题时,俞亮鑫毫不犹豫:“是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说:“记者这个职业,不仅是养家糊口的,记者应该比常人承担更多、更加重要的社会责任。由于记者的发现、报道和干预,改变、推动和纠正了一些事情,甚至改变了一些人的命运,记者便会乐在其中。每当报道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记者的成就感便会油然而生。这种成就感,也是支撑我走到今天的重要原因。”
2008年10月,著名导演谢晋不幸病逝,竟被某位网络大V诬陷。当时谣言四起,网上点击率高达数千万,社会影响恶劣。谢晋家人悲痛欲绝,由于体弱多病,无力回击谣言,但这种沉默又使人误以为真。俞亮鑫在长年采访中深知谢晋人品,谢晋是中国电影界的一面旗帜,被中宣部、中组部等列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候选人,如不及时澄清谣传,将对社会道德观念产生严重冲击。于是,他先后采访上海市文联、市影协和上影集团,并联系法律界人士帮助谢家。当时,有不少人劝俞亮鑫:“千万别惹那个人,因为他是亿万富翁,若花钱雇人伤害你,风险很大。像张艺谋、刘德华、章子怡等百多位电影界名人,遭受‘宋大嘴’谣言中伤后均选择沉默,你又何必呢?”但俞亮鑫深感责任重大,他感到保持沉默就是助长网络谣言。他撰写内参,呼吁政府出面保护谢晋,打击网络谣言。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在内参上批示,要求“对于这样的诽谤之言,应组织力量予以抨击。”由此,俞亮鑫写下报道《岂容“脏水”泼向人民艺术家》,报道轰动海内外,300多家媒体纷纷转载。
在国家广电总局、中国影协等声援下,经法律诉讼,造谣者最终受到法律惩罚。这是一起成功的反击网络谣言的经典战役。年过八旬的谢晋夫人徐大雯拖着病体亲临报社,给俞亮鑫送来锦旗,上书:“晚报铁肩担道义,记者挥毫扬正气。”
在文化“海滩上”留下“足迹”
俞亮鑫是文化领域积极的关注者和专业的引领者,他在长期的文化报道工作中保持着非常难得的清醒。35年来,他坚持撰写文化评论,并认为这样有助于自己在繁忙的采访中保持清醒、保持理性,同时也希望在35年文化领域巨变的同时,留下一些自己的思考。
2010年初夏,全国荧屏相亲节目曾出现低俗之风,有的电视台利用相亲节目传播拜金主义等不良价值观。为此,俞亮鑫在《新民晚报》连发12篇批评报道,头版头条刊登的《来找配偶还是来找金钱?》一文,对一些“拜金男女”相亲时散布的种种错误言行提出尖锐批评:“这些相亲节目根本不在于感情是否真诚,而在于嘉宾是否带着要宝马车、要豪宅、要富婆、要钞票的炒作话题前来。在如此亢奋的拜金追求中,媒体的社会责任何在?电视的文化品格何在?这样的节目收视率越高,人们越是忧虑。”报道激起社会强烈反响,上百家媒体转载,读者纷纷致电来信,声讨荧屏低俗现象。这组稿件是全国第一个对此现象进行批评的报道,对广电总局严控相亲节目扎堆、严厉打击“三俗”现象产生了重大影响。
“弘扬正气、鞭挞丑恶,传递正确的价值观,这是我毕生的职业追求。”俞亮鑫如是说。他有10余篇报道受到了中宣部阅评表扬,有3篇获得了俞正声、刘云山和李长春等领导同志的批示。
在同质化报道中选取好角度
俞亮鑫的一篇短小精悍的新闻《杨飞飞隔窗与儿子同台唱戏》,获得1987年全国好新闻一等奖(中国新闻奖的前身)。当时,有10多位记者采访,从时效上看,《新民晚报》见报最晚,明显处于劣势。但俞亮鑫采访作风深入,独家发现了沪剧名家杨飞飞与正在监狱服刑的儿子同台唱戏这个新闻亮点,这一特殊的母子关系与剧中人物关系几乎完全吻合,不仅具有戏剧性而且更具新闻性。由于杨飞飞儿子服刑对外从未透露过,这位母亲不顾自家隐私,克服各种困难,坚持自己登台,坚持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以身说法,为的是拯救更多的失足青年,使更多人知道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俞亮鑫从中感受到了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并把它传递给了更多的读者。这篇报道文风质朴,感染力强,加之名人效应,一时间在上海产生了轰动效应。
在1987年,这篇文化新闻还具有开创文化社会新闻的突破意义,打破了文艺演出只写作品、演员不写幕后社会故事的局限,在当时新闻评比中评价甚高,并被复旦大学新闻系教学视为新闻作品的经典范文。俞亮鑫坦言获奖体会:“其实秘诀就在于,在现场多深入一点,多下点功夫,多思考一下,多找点角度,唯有如此,才能收获意外的惊喜。”
“互联网时代,弱者更弱,强者更强”
2000年,互联网开始蓬勃发展,网络媒体报道的迅捷与海量,令报纸媒体在激烈竞争的传媒“战场”上,如同“义和团”遭遇了“八国联军”。当时的俞亮鑫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焦虑和困惑。
但在网络等新媒体兴起的同时,信息的碎片化、权威性的缺乏、公信力的薄弱以及价值观的模糊与混乱,种种弱点显现出来。“当新闻炒作、观念混乱让人无所适从,人们急需理性判断,正确引导。”俞亮鑫猛然发现,这正是新闻竞争日益激烈的互联网时代所稀缺的,也是自己作为一名新闻“老兵”的长处所在。他认为,“必须坚守核心价值观这块阵地,带领年轻人传播正能量。”俞亮鑫说:“媒体记者年龄应该形成差异化,这样形成的价值观传递与传播,才会避免一味年轻化带来的单一与肤浅,使之更加丰富、立体、全面、深厚。”
俞亮鑫坚信:“在互联网时代,记者会‘弱者更弱,强者更强’。因为,一篇好的、有深度、有分量的报道,网络不仅可以放大报道的影响力,也可以放大记者的影响力;反之,如果一个记者仅沉溺于写平庸肤浅的报道,那么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很快就会被边缘化。”“敬业、勤奋、出精品,永远是记者的立身之本。”
如今,60岁的俞亮鑫,还担任上海市政协常委的工作,他利用业余时间调查社情民意、撰写政协提案、积极参政议政。今年上海“两会”,俞亮鑫提交了关于上海陕西北路这条中国文化历史名街上的历史文化遗迹如何对外开放的提案。
- 上一篇文章: 以独特视角讲述“孙村故事”
- 下一篇文章: 俞亮鑫:激情喷薄的生命火花